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轉載】觸覺、本體覺、前庭覺 Check!寶寶感覺統合是否有異常?

育兒生活更新日期:2009-07-22 記者:採訪撰文/林明佳 諮詢/財團法人新光吳火�






現在的小孩真是幸福!在感覺統合觀念未臻成熟以前,運動與協調能力差的孩子,往往為此吃盡苦頭,只能自嘲笨手笨腳;而好動、愛挑戰危險的孩子,常常被師長貼上調皮搗蛋的標籤,甚至因不被了解而淪為自暴自棄。若家長能瞭解感覺統合的概念,進而去觀察、接受孩子的感覺需求,加以順勢引導與幫助,將可為孩子未來的感覺統合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案例分享:



萱萱(化名)是一個唸大班幼稚園的小女生,個性文靜,但對一些事物卻有莫名的堅持,像是穿新衣服時,一定要媽咪把標籤剪掉,而且只要是高領的衣服或是毛衣一律不穿;還有,每次帶去剪頭髮時,總是哭得死去活來,而且萱萱還有非常懼高、坐車容易暈車的毛病…,媽咪為這些事感到頭痛,並懷疑萱萱是否有感覺統合不良的問題,因此帶萱萱去兒童心智科評估。



經評估後,發現原來萱萱有觸覺過度敏感的問題,經復健治療師施以觸覺刷刷四肢和背部,並設計具有高度的遊戲,如攀爬、從高處往下跳等課程,經過半年的治療,萱萱現在對於觸覺以及人的碰觸不再表現得那麼神經質了。


Part1‧理論篇







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蔡沛潔指出,感覺統合是一個腦與行為的理論,藉著環境中的刺激與外在需求,引發大腦整合感覺刺激與感覺輸入,然後做出反應,再根據反應的結果及各種回饋來修正下一次的反應與表現;舉個簡單的例子,寶寶因為肚子餓而哭泣,耳朵聽到媽媽趕來的腳步聲,看到媽媽拿著奶瓶過來,很快地,寶寶就會從這樣的經驗得知,哭泣可吸引媽媽注意,並得到他所期待的回饋。



感統為神經發展過程



蔡沛潔職能治療師表示「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一詞最早是由美國Jane Ayres於西元1980年代提出,感覺統合即為一神經發展的過程,藉由整合自身與環境中的感覺刺激,並將環境中的感覺刺激做出選擇性吸收,加以整理、組織,提供正確的訊息。



3大感統基礎系統



蔡沛潔職能治療師表示,感覺統合能力主要有3大基礎系統,即觸覺、前庭覺與本體覺,其他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皆需仰賴他們,並與之互相影響,以下針對這3大感覺系統,簡述其分佈位置與作用。



1‧觸覺─分辨外界刺激


觸覺即是人體探測外界危險的接觸器,觸覺分布在從頭到腳的皮膚底下,各種密密麻麻的感覺接受器,觸覺能力能幫助我們感受週遭環境,包括物體材質、形狀、體積大小、溫度等外界訊息。
  



觸覺系統運作正常,才能提供身體正確訊息,幫助分辨接觸到的物品,以及感受外來的刺激(如:有人從背後輕拍身體),觸覺可幫助我們分辨哪些東西對我們身體是無害的、可接受的,而哪些是具有威脅性、應該逃開的。



Check List





觸覺不良特徵 觸覺不良可表現在3方面,包括:



1.觸覺過度敏感
包括:不愛洗臉或洗頭、不愛洗澡、不愛穿襪、不愛刷牙、不願赤腳走草地、不喜歡剪指甲、拒絕梳髮或理髮、對衣服材質挑剔、只偏愛長袖或短袖衣物、挑食、拒絕親吻、拒絕陌生人碰觸、避免接觸特殊紋路或材質、討厭看不見的觸碰、情緒起伏大、不喜歡人多的地方、排斥輕微觸碰、錯誤解讀感覺輸入、不喜歡會弄髒的遊戲、疼痛反應過度、踮腳尖走。(若有3項以上就要注意囉!)



2.觸覺反應能力不足
包括:對觸碰反應遲鈍、對疼痛沒有反應、對髒沒有反應、感受不到別人痛苦、常常丟三落四。(若有3項以上就要注意囉!)



3.觸覺區辨能力不良
包括:用雙手操作的能力很弱、會盡量避免觸覺經驗、對辨識物品的外在屬性有困難、怕黑、抓握與使用工具有困難、衣服穿得亂七八糟或鞋帶總是沒綁好或皮帶扭曲、日常動作怪異。(若有3項以上就要注意囉!)


2‧前庭覺─維持身體平衡



前庭覺位在內耳,前庭覺提供身體「重力」與「空間」的感覺訊息,以便讓身體不管是不是在移動中,都能保持在平衡狀態。經由前庭系統,才能清楚知道身體各部位的位置、動作,還有自己與地心引力之間的相對關係。
  



當我們處於移動的狀態時,前庭覺會不斷的將相關移動的訊息傳回腦部,提供腦部足夠訊息,以便調整身體,使身體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



Check List





前庭覺不良特徵 前庭覺不良可表現在3方面,包括:



1.前庭神經過度敏感
包括:怕高、討厭雙腳懸空、不愛玩遊樂場的大型設施(如鞦韆、攀爬架等)、動作慢不愛冒險、不喜歡爬樓梯、不愛體能性活動、排斥感官刺激、不愛頭被倒過來、容易暈眩(如:易暈車)、看起來很任性或控制欲強或娘娘腔、總是要大人牽著他、無法忍受動作上的改變因而逃避。(若有3項以上就要注意囉!)



2.前庭神經反應能力不足
包括:容易把數字或文字寫反、對於速度感和旋轉有很大的需求、熱愛冒險、常常愛從高處往下跳、平衡感差常跌倒、常不停地動來動去、很喜歡被翻轉或倒栽蔥的姿勢、常不小心撞翻物品或撞到家具。(若有3項以上就要注意囉!)



3.前庭神經區辨能力不良
包括:容易失去平衡、動作不協調顯得笨拙、肌肉張力低、有方向辨識的困難老是跑錯方向、在有相對運動時,搞不清楚是自己在動還是別人在動、老是為雞毛蒜皮小事而緊張。(若有3項以上就要注意囉)


3‧本體覺─指揮身體動作



本體覺位在人體全身上下的「關節」、「韌帶」與「肌肉」的感覺接受器,用來輸入各種感官訊息,好讓我們清楚知道身體各部位的位置,正確掌握身體正在做些什麼動作。
  



本體覺發展不良的孩子,做起事來總顯得笨手笨腳,走路也常摔倒或是撞到東西、人,也因此常導致自信心不足。



Check List





本體覺不良特徵 本體覺不良可表現在2方面,包括:



1.身體概念不良
例如:做事效率不好、肌肉張力差、活像個意外專家老是受傷、老是為了一點小碰撞抱怨連連。(若有2項以上就要注意囉!)



2.動作計畫能力不良
例如:常摔跤、要想像以及組織還有操作出一連串身體動作的活動有困難(如學騎腳踏車比一般人吃力)、自助能力差、粗動作操作能力差、精細動作控制不佳、吃東西會搞得到處都是、手眼協調能力弱。(若有3項以上就要注意囉!)



資訊站





1~3歲階段嬰幼兒感統發展簡略表 



父母如果想要知道孩子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除了可參考寶寶手冊的發展里程碑之外,蔡沛潔職能治療師在此也針對各階段寶寶,提出簡易版的評估項目,供家長們作為參考。


【0~3個月】



* 媽咪的擁抱和說話可滿足寶寶情緒,平時多給他擁抱。
* 輕柔搖晃能讓寶寶感到舒適。
* 約滿月後的寶寶就能自己調整姿勢,一開始看起來可能是無意義的,但寶寶經過學習與組織其動作後,會開始學習動作。
* 此階段寶寶對人臉很感興趣,會注視人臉。



【4~6個月】



* 開始有意義的玩法。
* 開始學會趴著,趴得比較好。
* 喜歡被搖動。



【7~8個月】



* 開始會坐起。
* 了解物體恆常概念。
* 開始用手拿東西玩的能力更好。
* 開始ㄚㄚ學語。



【9~12個月】



* 對容器開始有概念(例如:會將水倒入容器裡玩,能感覺容器深度與本體)
* 能協調身體兩側。
* 會爬、開始學站。
* 開始有自我形象概念。



【1~2歲】



* 活動能力不錯。
* 具行走、跑跳能力。
* 能塗鴉畫畫。



【2~3歲】



* 開始學習使用工具與器具(如:湯匙、剪刀等)
* 動作發展更具技巧性。



Part2‧診斷篇



臺安敦南心智發展中心職能治療師廖笙光表示,許多孩子常被成人貼上不乖、不聽話的「壞孩子」標籤,其實忽略孩子可能是因為感覺統合不良,導致大腦無法正確詮釋外界的訊息,進而無法對這些刺激做出適切的反應,而不是小孩本身頑皮或不受教。


Check!2大類‧感覺統合障礙



若寶寶有感覺統合障礙,會有那些特徵或表現呢?蔡沛潔職能治療師表示,感覺統合障礙主要可分為兩大部分:(1)感覺調控問題(Dyspraxia);(2)動作計畫問題(Sensory modulation disorders),其主要表現分述如下,如果孩子符合其中幾項,家長也不用過於緊張;但倘若孩子符合很多項的話,家長就必須特別注意,並且考慮尋求專業的評估和協助囉!



Type1‧感覺調控異常



1. 感覺的防禦(例如:很討厭剪頭髮、討厭梳頭髮、討厭刷牙、對衣服標籤很敏感等)。
2. 重力不安感(例如:特別怕高、不愛被舉起、特別容易暈車、跨小水溝也會害怕等)。
3. 一般人覺得可接受的感覺,他會覺得很痛苦或害怕(例如:害怕搭電扶梯)。
4. 對感覺不敏銳、過度沒反應(例如:喜歡做從高處跳下來的危險動作。)



Type2‧動作計畫異常



1. 肌肉張力低(例如:身體老是呈現一副懶洋洋的狀態)、身體姿勢控制不良(例如:老是彎腰駝背),因前庭、本體覺較差,近端關節穩定度低(例如:手高舉過肩膀,就會覺得很酸)、平衡感差(例如:常摔倒)。
2. 觸覺敏銳度不夠(例如:在眼睛閉起的狀態,無法藉由觸摸猜到其形狀或質感)。
3. 雙側協調能力差(例如:爬行和攀爬較差)。
4. 預期性動作較差(例如:球飛過來不會接)。
5. 回饋的動作技巧較差。
6. 不喜歡被人碰觸或撫摸(例如:拒絕理髮、洗頭或洗澡,或是大熱天也要穿長袖衣服)。
7. 玩耍意外碰傷或流血時,自己未察覺。
8. 過分喜歡觸摸各類東西。
9. 特別喜歡玩旋轉、搖動或攀爬的遊戲,不會感到頭暈。
10. 平衡感差,腿無力、易跌倒、碰傷。
11. 玩跳繩、踢球或丟球、接球等遊戲時有困難。
12. 慣用手的習慣建立慢;手無力、握筆不正確、寫字慢、寫字歪斜。
13. 把數字或文字寫/念成上下、左右顛倒(如:將9誤以為6、將79誤以為97、將口合誤以為合口)。
14. 念書或抄寫時,時常漏字或跳行。
15. 眼睛不靈活,方位判斷距離差。
16. 學穿衣服、扣釦子、繫鞋帶、拿筷子、寫字等比同儕慢。
17. 分辨不出相似圖形或物品(例如:拼圖玩不好、繪圖構圖差)。
18. 特別好動、衝動。
19. 特別不愛動。
20. 注意力易分散。
21. 個性孤僻、不合群;在群體中難交到朋友。
22. 自覺很笨,缺乏信心,易因挫折而放棄,拒絕學習新事物。
23. 愛發脾氣、易激動。
24. 環境適應力差、察言觀色能力差。


造成感統失調原因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感覺統合不良的症狀呢?蔡沛潔職能治療師表示,造成孩子感覺統合能力不良、失調的原因很多,主要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因素,前者像是媽咪在懷孕或生產過程中,寶寶的腦功能受到損害,例如:生產時腦部缺氧、黃疸、腦性麻痺等;或是遺傳因素,像是染色體多或少了一條,或是父母親的感覺統合能力均較不良。後天的因素諸如:環境刺激過多或過少(如:照顧者過度逗弄或過度保護),或是後天腦部受到傷害、不當的飲食等(如:亂吃中藥進補),都可能造成感覺統合失調。



影響多層面



蔡沛潔職能治療師指出,感覺統合能力不僅僅只是影響身體的肢體動作能力,也對人際互動、情緒管理、學習等帶來不小的影響;例如:聽覺特別敏銳的孩子,易因外界聲音而分心,而容易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
  



感覺統合能力發展正常的孩子,才有健全的感覺統合功能,幫助他認識、瞭解環境,進而利用協調完善的運動功能做出適切反應;因此感覺統合發展良好的孩子,情緒會較為穩定、學習力旺盛,且對人、事、物都會感到興趣,所以,從小打好孩子感覺統合能力的基礎是十分重要的。
  



資訊站 感統失調為症狀非疾病


感覺統合失調究竟是否為一種疾病?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是否通常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對此,廖笙光職能治療師表示,感覺統合失調其實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就像有人先天運動神經較好、有人較差一樣。
  



有些發展遲緩兒會有感覺統合失調的症狀,但有感覺統合失調症狀的孩子並不一定就等同遲緩兒。遲緩兒指其發展動作落後一般孩童半年以上,且一旦經檢查後確定為遲緩兒,就必須接受多科治療(如:自閉症同時需要看兒童心智科,也由於其對外界訊息反應較抑制,肢體較無反應或遲鈍,因此也需去復健科做感統治療,感統治療可說是遲緩兒治療的其中一環);而感統不良指的是協調能力較差、具動作協調障礙,單只有感統障礙的孩子,除非其症狀真的對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困擾(例如:發生學習障礙或是行為上的問題),否則不一定非得接受感統治療不可,   
  



簡言之,遲緩兒和感統不良兩者不能畫上等號,以跳躍的例子來譬喻,前者為2歲都還不能跳,後者是能跳躍,但是跳不好。
  



蔡沛潔職能治療師表示,嬰幼兒在3歲以前,還在發展基礎的身體動作能力(即翻身、爬行、行走、跑步、跳躍、踩踏等運動能力),因此這階段之前尚無法斷定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一般臨床上要評估,必須等到3歲以後,此時感覺動作協調能力才算逐漸發展成熟,反應也越來越複雜,感覺統合能力約在7、8歲時才會趨向穩定、成熟。


寶寶需要接受感統治療嗎?



蔡沛潔職能治療師指出,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跟同年齡孩子相比,動作明顯較為笨拙,或是感覺動作發展能力比較差,這時可帶孩子到復健科或兒童心智科,描述覺得孩子動作發展不好的地方,並讓醫師先行評估檢查,確定他是否真有感覺統合上的障礙,若有,再由醫師轉介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改善其精細動作、粗動作、肌耐力或體適能上的發展。
  



廖笙光職能治療師補充,家長可參考寶寶手冊中各階段的發展里程碑,作為檢核項目,若孩子有沒做到的地方就特別紀錄下來,平時用心觀察孩子感覺的需求量,若遇有特殊事件,可以將人、事、時、地、物,以及家長擔心的事項通通紀錄下來(例如:家長覺得孩子有專注力不足的情形,是何時發現的、在什麼情況下、孩子專注力不足的情況…等描述),以便之後帶孩子求診時,可將孩子狀況完整清楚地告知醫師,以供醫師作為判斷和參考的依據。



如前所述,感覺統合能力約在7、8歲時就會趨向穩定、成熟,因此在3~7歲這階段,為治療、提升感覺統合能力的黃金時期,面對市面上各種打著感覺統合治療的機構,家長究竟可以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感統機構呢?蔡沛潔職能治療師提醒,在為孩子挑選合適的感統機構時,首要就是治療師必須有通過國家考試認證的治療師執照,以及該機構有立案為治療所(而非補習班),才算是合格的感統機構。


資訊站 感統能提升孩子智商嗎?



坊間有些感覺統合治療機構打著「藉由特定運動技巧的練習,以及體力耐力的訓練,能有效提升小朋友智能,使孩子更加聰明」的名號,使得許多家長趨之若鶩,紛紛考慮是否要讓孩子接受感覺統合的訓練,廖笙光職能治療師直言:「感覺統合並不能直接提高孩子的智商。」感覺統合訓練的目的並不在於要讓孩子變聰明,而是去了解孩子的需求及感覺特質是什麼,並藉由一些訓練,幫助孩子可以融入環境、發展同理心與改善學習的技巧。



Part3‧進階篇



廖笙光職能治療師根據其觀察表示,台灣的小朋友普遍體能不佳,而且運動的時間不足,這是因為台灣的父母普遍有一心態:「小孩子只要乖乖唸書就好,其它事情不用管。」卻忽略孩子有許多動作,需要從小就從遊戲中學習而來,例如:沒有攀爬過,背部肌力自然無法出來;玩具玩得少、小肌肉練習不足,孩子可能日後握筆技巧不好等;試問,若孩子連基礎的體能、肢體動作能力都無法掌控,未來在學習上又怎能有好的表現呢?



PLAY~感覺統合在家做



建議家長平時就應多讓寶寶遊戲、活動身體,充分去發展、刺激孩子各個感官與肢體動作的能力,蔡沛潔職能治療師在此也提供一些簡單、能促進寶寶感覺統合能力發展的遊戲,讓家長在家就可輕易施行,以下分別就能促進觸覺、前庭及本體覺、兩側統合與動作計畫能力的活動,簡述如下。


Do it~觸覺活動



1. 讓寶寶呈趴姿,用大球或厚棉被滾壓其身體四肢,或坐在搖椅上可使他安靜下來。
2. 在舖地毯或毛毯的斜坡上側翻滾。
3. 手深入觸覺箱內找尋玩具,讓寶寶感受物體各種的觸感(觸覺箱內可裝各式豆子、米粒、通心粉、玉米粒、種子等)
4. 讓寶寶玩黏土遊戲,可利用黏土仿造各種動物的形狀等。
5. 讓寶寶用手沾取顏料(或醬糊、砂等當材料),創作手指畫。



Do it~前庭本體覺活動



1. 帶寶寶去公園玩溜滑梯(可坐著溜下或趴著俯衝下來)。
2. 讓寶寶慢速地規律性盪鞦韆。
3. 讓孩子坐在大球上,家長雙手扶住其腰部,幫他做上下彈的動作,或是讓他趴大球上做上下彈。
4. 讓孩子坐在大球上,大人雙手扶住小孩的大腿或腰部,讓小孩彎俯撿起地板的球或沙包,再抬起身將球或沙包丟到籃子裡。
5. 讓孩子趴在大球上做活動,如繪圖或拼圖。



Do it~促進兩側統合活動



1. 教孩子學袋鼠或小白兔一樣跳躍。
2. 船行前進,即讓孩子坐在地板上,以手或腳前後移動。



Do it~促進動作計畫能力



1. 大人手腳做出不同姿勢,讓小孩跟著模仿。
2. 大人臉部做不同表情,或口部做出不同表情,讓小孩跟著模仿。
3. 大人以積木疊成不同模型,讓小孩跟著模仿。
4. 大人做出兩個(可依小朋友能力而增加步驟)步驟的動作,讓小孩跟著模仿。


資訊站 在家做感覺統合活動3秘訣



在信誼基金會出版的《感覺統合‧中篇‧全腦開發》一書中,提及父母在家幫孩子做感覺統合活動的3個秘訣,在此也提供父母們作為參考。



Tip1‧在同一個活動中,包含兩種以上的感覺刺激



例如:誘導孩子爬行時,在地面上舖上毯子,用滾動的彩色球吸引孩子去追逐;讓孩子在遊戲過程中,同時接受視覺、觸覺與動覺等多種感覺刺激,有利於腦部的統合發展。



Tip2‧誘導孩子主動參與活動,比被動效果更佳



例如:當嬰兒自主活動能力尚不足的時候,父母應幫助孩子被動地翻身,可暫時解除肌肉長期被壓住的不適感,也有助該部位的血液循環;或是用擠壓玩具引導嬰兒轉頭去注視,誘發軀幹的扭轉,帶動翻身的動作,促進神經肌肉的協調,有益寶寶動作的發展。



Tip3‧交叉安排動、靜不同性質的活動,達到全方位促進感覺統合的目的



例如:當孩子爬行一陣子後,可以換換玩指認「臉部器官」的視聽遊戲,一方面讓剛才疲累的部位休息一下,另一方面動一動腦的其他部位,使全腦的發展都被關照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