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9日 星期五

【轉載】幼兒頭號腸胃殺手





文/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小兒科主任 施相宏
轉載自2006年11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小明三歲了,聰明好動又長得白白胖胖的他,向來是家裡第一名的健康寶貝。這天早上,焦急的爸爸媽媽抱著他來到醫院裡的小兒科急診,昏昏沉沉的樣子看起來完全失去了平日關不住的活力。經過醫師的詳細詢問下,這才知道原來小明已經持續高燒、上吐下瀉三天,雖然帶他到診所看了幾次,病況仍舊沒有改善,連喝水、吃藥都吐光光,小朋友也一直哭鬧不安,合併腹脹及腹部絞痛,於是建議轉診到大醫院治療。

其實小明得到的是輪狀病毒引起的急性腸胃炎,像他這樣的小病人,每天不斷地發生在我們週遭五歲以下的幼童,高居兒童肝膽腸胃科住院病人的第一名;當流行期肆虐之時,一波波的小病患不停向急診報到,甚至小兒科病房高達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都是因急性腸胃炎而住院。像小明這樣的嚴重輪狀病毒感染,需要進一步的抽血及腹部X光片檢查,檢驗結果也證實合併有低血糖、重度脫水現象與腸阻塞,需要住院觀察。


籍籍無名的輪狀病毒,並不像腸病毒、禽流感、SARS病毒一樣廣為人知。家長們遇到家中幼童出現高燒、嘔吐、腹瀉等腸胃炎症狀,通常以為是孩子喜歡在地上爬來爬去,手腳不潔或是吃壞肚子所引起;殊不知輪狀病毒才是幼兒嚴重腹瀉的主要原因,更是全世界惡名昭彰的幼童殺手。往往跟家屬解釋病情時,提到孩子得到的是急性腸胃炎,可能是輪狀病毒感染,家長的第一個反應是:「他是不是得了腸病毒?」、「他都只有喝嬰兒奶粉,不可能吃壞肚子」、「沒關係,讓他餓一下待會就好了」,其實以上都是常見的錯誤觀念,底下將針對幾個常有的迷思加以說明。


 
輪狀病毒感染常見迷思

1.勤洗手即可完全防止輪狀病毒感染?



輪狀病毒主要經由糞口傳染,而且只需要很少病毒就會傳染。養成飯前、飯後經常洗手的好習慣,確實可以提供一定的保護效果,並且有助於個人飲食衛生,避免病從口入。然而醫學研究顯示,輪狀病毒傳染性甚高,就像感冒病毒一樣容易散播;只要10個病毒顆粒,就可能給某個孩童帶來危險,例如嬰幼兒的拇指或玩具上,只要沾了一小滴充滿病毒的水珠吃進肚子,在24小時內,10個病毒就可複製成數百萬顆,進而造成發病。這也是為什麼臨床上常見到,在流行季節造成家中三、四個幼童同時住院,一問之下原來是被班上同學或是來家裡玩的親戚小孩傳染,甚至連照顧的媽媽和阿嬤都一起得到急性腸胃炎。


 
2. 衛生條件較好的國家 兒童不會得到輪狀病毒感染?

前面已經提到輪狀病毒的高致病性,的確,輪狀病毒感染具有無所不在、貧富不拘的特性,一如感冒病毒,衛生設施與乾淨飲水對遏阻輪狀病毒感染的功效並不大。流行病學家已知:從三個月到五歲大的幼兒,幾乎都曾經感染過一次以上輪狀病毒,它是造成全球兒童腹瀉的最常見原因,遠超過其他任何病原。輪狀病毒的傳播與細菌不同:細菌主要經由污染的食物及飲水散佈,因此以生活在貧窮地區的人受到的影響最大,但輪狀病毒的散佈卻不受地理邊界的限制。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台灣與美國一樣,年齡到五歲大的時候,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兒童都已經得過輪狀病毒的感染。


然而在醫療資源充沛、兒童營養狀況較佳的國家,因嚴重輪狀病毒腸胃炎造成死亡的案例非常少見,重度脫水、腸阻塞的重症輪狀病毒患者在台灣的醫療體系下,幾乎都能及時獲得適當的治療。然而免疫力不全的患者,或是營養不良的兒童,可能導致嚴重的輪狀病毒感染,造成腸阻塞、續發性細菌感染、脫水休克、甚至有死亡的危險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起腸黏膜絨毛萎縮,造成持續性的慢性腹瀉,加重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


 
3. 只有嬰幼兒才會得到輪狀病毒感染?

五歲以上的兒童或成人由於幾乎都已經得過輪狀病毒的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抵抗病毒。但是輪狀病毒是一種演化變異相當快速的RNA病毒,具有許多不同的病毒血清型,如果當季流行的是新型的血清型,可能較大兒童與成人都會得到感染,所幸先前的感染,仍可提供某部份的免疫力,第二次之後的輪狀病毒的感染,通常症狀較為輕微。


 






4. 只有冬天才會得到輪狀病毒感染?
傳統上認為夏天食物容易腐敗,所以容易得到沙門氏菌引起的「夏日腸炎」,而病毒多半流行於冬季,因此以往輪狀病毒也俗稱「腸流感」。然而根據台灣本土的病毒流行病學調查,令人驚奇的是夏、秋兩季反而更是病毒的高峰期;臨床上的觀察也發現,其實一年之中經常有三到四次的輪狀病毒大流行,高雄醫學院在高雄市的研究顯示,從九月份開學季節開始便進入輪狀病毒的高峰期,這樣的流行可能會持續到年底。
 
5. 輪狀病毒腸胃炎需完全禁食?

輪狀病毒感染會造成腸道黏膜受損,造成短暫性的乳糖不耐,所以喝奶可能引起水瀉或酸臭性的解便。急性腸胃炎的處置,最重要的是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治療上止吐後應先給予口服電解質補充液,脫水嚴重或持續性的嘔吐,才需要注射點滴或進一步住院治療。矯正脫水現象後,約四到六小時即可逐步恢復進食。餵母乳的嬰兒可以繼續哺餵,較大幼兒可以先給予稀飯、蘋果、白吐司等清淡飲食,只要避免油膩食物或含糖飲料即可,不需像傳統觀念先禁食三天。至於喝奶後如果有大量水瀉或酸臭性的解便,可以更換成不含乳糖的腹瀉配方奶粉,不必稀釋使用;如果暫時先用一般配方奶粉對半稀釋,應當避免持續稀釋超過三天,並且配合進食清淡飲食,才不致反而造成營養不良以及腸黏膜萎縮。


 
6. 輪狀病毒感染只會引起腹瀉,無啥嚴重性?

無論什麼季節,大多數嚴重腹瀉需要住院的幼童病例,六成以上都是由輪狀病毒感染造成。若是輕忽治療,可能導致的併發症包括:低血糖、電解質失衡、重度脫水引起昏迷、抽搐、腸阻塞、休克甚至死亡等等,家長仍須特別留意孩子的活動力及尿量,若有降低時應盡速就醫治療。


7. 預防之道──輪狀病毒疫苗的發展

如前所述,勤洗手並不能完全預防輪狀病毒的傳染,良好的公共衛生設施、營養狀況與醫療系統,也只能避免併發症的產生。目前醫學界的共識是,要根除幼兒的頭號腸胃殺手──輪狀病毒,最好的武器就是發展安全有效的疫苗。經過30年的漫長研究,克服此一病毒的疫苗從去年開始已經逐步在全球各個國家上市使用,包括台灣也有只需口服2劑及需口服3劑輪狀病毒疫苗。二者皆經大規模臨床試驗,證實疫苗在六個月大以下嬰兒使用的安全性,對於嚴重急性腸胃炎的保護效果也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對近來台灣常見的血清型G1&G9都有一定以上的保護效果。


 
結語

由於2歲以下的寶寶抵抗力較低,而疫苗的保護力亦需依建議接種時程完成接後,才能提供完整防護,因此寶寶愈早完成疫苗接種,就能愈早擁有防護力,避免感染輪狀病毒。 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全球疫苗接種聯盟都將提供幼童亟需的輪狀病毒疫苗擺在首要任務,特別是高死亡率的開發中國家;在開發國家如歐美,則可降低疾病的負擔及住院的比例。在醫師及科學家的不斷努力下,人類征服輪狀病毒的戰役,已然拉開序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