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9日 星期五

我是250ml可樂代言人~^o^y

為了慶祝媽咪的生日,媽咪就休假一天在家陪我和爸比,然後爸比去買了媽咪最愛喝的可樂時,發現有小瓶的,


爸比就買了二瓶600ml的和一瓶250ml的,而且爸比跟媽咪說,大瓶的你一瓶我一瓶,小瓶是隴隴超人的喔!妳不要偷喝他的喔!


然後媽咪就決定讓我當一下250代言人,拍了一些宣傳照,大家看看到照片,都會覺得好喝吧!


20090408-07 20090408-08 20090408-09 20090408-10 20090408-11 20090408-12 20090408-13 20090408-14 20090408-15 20090408-16 20090408-17 20090408-18


偷偷告訴大家,媽咪愛喝可愛的程度是很可怕的,因為她喝完自己的600,又喝了爸比的600,然後偷偷把我的250也喝光光,真是太厲害了,


媽咪,我告訴你喔!萬年奸臣你就是這樣才會沒辦法瘦啦!貴夫人a


我最「粽」愛的粽子!

我最喜歡的粽子就是我媽媽和婆婆包的啦!


今年我二種都沒有吃到,因為婆婆白天要幫忙帶我兒子,所以沒有空包粽子,而我媽媽則是在端午節前一星期就前上海,去陪他的媳婦待產。


所以我今年不會因為吃太多粽子而變胖了,這也是另類的幸福啦。


爭吵不休??



吵架,是我這輩子最討厭的事了,為什麼呢?


因為我生長在一個從小父母親會一直爭吵的家庭,甚至爸爸會打媽媽,這種回憶很深而且很痛。


今天又讓我想到之前父母爭吵的場面,不是發生在我身上,而是我老公的弟弟身上,我想以旁人的觀點看來,他們是該分手的。


為了小事爭吵不斷,每星期至少可以吵個幾次,到底是小叔和女友的個性不成熟呢,還是…


我生為嫂子,我不能多說什麼,因為畢竟在某個程度來說,我在婆家還是個外人,但我真的很想告訴他們,


兩人相愛這個字眼用在你們這個年紀上,可能你們無法了解,可是真的相愛的兩人,在所有的爭吵要開始前,都會思考是否會傷害到對方,


這時的理性會讓你冷靜,是我和老公的年紀比較大嗎?也還好,我們也才30初頭,我想是我的成長環境讓我知道,爭吵愈多,不代表是好事,


在長輩跟前爭吵,只會讓長輩更擔心,小叔,你的年紀也不小了,都已經退伍一年多了,不要再像小孩一樣,事事不懂思考,


把視野放大,把心胸放大,女方的家庭會造成她有許多的沒安全感,所以你應該與你的哥哥,也就是我的老公學習,該如何讓女方對你有安全感,


而不是以爭吵及分手來解決,這樣對你的人生不會有成長的 ,現在起,請停止爭吵好嗎?凡事退一步看看,搞不好你可以學到很多,加油!


二嫂知道你需要時間學習,你一定要讓自己成長,你是個有魅力的男孩,但要變成男人還有些距離,請努力學習讓自己長大,


二嫂很期待你的婚禮來臨的那天,我一定可以幫你處理好婚禮,而且讓公公婆婆對你很肯定喔!


【轉載】照顧輪狀病毒寶寶常犯錯誤STOP!





採訪撰文╱林嬪嬙
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 林秀真醫師
轉載自寶貝疫苗網http://www.baby-life.com.tw/vaccine/












發燒、嘔吐以及腹瀉是輪狀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狀,發病期間最重要就是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家長在照顧上若無法掌握正確認知,很容易因為自己的錯誤判斷而加重病情、延長病程。


9個月大的小瑄在連續兩天發燒、嘔吐後,開始嚴重腹瀉,到急診就醫時已全身虛脫,甚至出現抽搐,醫師緊急給予點滴注射,以補充流失的電解質及葡萄糖,經過詢問後發現小瑄的媽媽因害怕小孩持續腹瀉,除了禁止餵食外,也沒有給予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補充,以致病情惡化...


發燒、嘔吐、水瀉─輪狀病毒典型症狀


輪狀病毒腸胃炎好發於3歲以下的的嬰幼兒,感染後經過1~3天的潛伏期,之後開始1~2天的嘔吐和發燒,每天嘔吐次數可能高達10次以上,當嘔吐現象稍微緩解後,便開始出現水瀉,病患可能1天拉到7、8次以上,大便有明顯的酸臭味,水瀉症狀大約持續5~7天。


感染輪狀病毒剛開始的症狀很容易被家長誤認為感冒,如果家長發現小孩高燒不退以及嚴重嘔吐,小便減少、皮膚變乾燥、哭泣時眼淚很少、精神變差,或9個月以下幼兒頭上前囟門有凹陷情形,表示已經有脫水現象,應該立即就醫診治。


感染輪狀病毒通常不會有嚴重的併發症或後遺症,不過要注意的是當病毒侵犯3歲以下的嬰幼兒時,小孩可能會因為腸胃炎所引發的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而導致昏迷、抽慉甚至死亡,所以在照顧小病患時最重要莫過於電解質水的補充。


照顧上常見的錯誤觀念


1.吐不停,乾脆什麼都不吃?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林秀真醫師表示,一旦感染輪狀病毒,家長要有正確的照顧方式,以免延長病程,門診發現不少家長因錯誤的處理方式反而造成後續更棘手的問題,尤其有些媽媽擔心孩子吐不停、拉不止而停止一切進食,林秀真醫師強調,感染期間可暫時停止進食,但為避免拉、吐過程中導致脫水,所以水份的補充絕對不能少。


2.補充電解質,來罐運動飲料準沒錯?


此外,許多家長習慣以市售的運動飲料為小病患補充電解質,事實上此作法非每個年齡的小孩都適用,兩歲以下幼兒必須禁止飲用運動飲料,最好到藥局購買小兒口服電解質液(罐裝或顆粒,一顆沖泡250C.C.的水),較大小孩可使用運動飲料,但飲用時必須加一半的水稀釋,而且不能喝過量,若一天喝上四、五罐,恐怕會因攝取過多的鉀、鈉而造成中毒。


3.水瀉流失太多水分,最好補充純水?


在嚴重水瀉、嘔吐期間,並不建議給予寶寶純水補充,以免造成體內離子濃度降低而發生水中毒(容易發生抽筋或休克),所以補充的水份當中一定要加入適量的電解質才是正確的。


4.牛奶泡越濃,水瀉可改善?


有些媽媽認為牛奶泡越濃,越不容易腹瀉,其實完全錯誤,水瀉期間牛奶要泡的淡,才不會加重腹瀉症狀。


5.拉不停,止瀉最重要?


感染輪狀病毒必須有好幾天甚至一星期的病程,媽媽們看到寶寶吐、拉後整個人瘦了一圈,一定非常心疼,也因此,很多媽媽到醫院第一件事就是要求醫師給藥讓寶寶完全止瀉,雖然吃了藥症狀立刻平息,但只是表面上風平浪靜,此時寶寶可能因強效藥物使腸子蠕動停止,腸子中的發炎物無法排出,反而出現腹脹或更嚴重的發炎現象。


正確照顧及處置


◎切勿急著止瀉。心急的家長不要只想趕快將病情壓下來,如果有需要,醫師會給予適當的藥物,讓排出的糞便稍微乾燥,而不是使用強效藥阻礙腸蠕動,這樣反而衍生出其他問題。而在嘔吐、水瀉後,寶寶會明顯瘦一圈,這些掉下來的體重主要是體內的水份,營養方面包括蛋白質及熱量等受到的影響不大,家長不必過度擔心,在腸胃炎改善後可逐漸補充回來。


◎注意寶寶精神狀況。一旦感染輪狀病毒,最重要還是預防脫水,並注意寶寶精神狀況,如果小孩照樣能玩,家長其實不需特別緊張。


◎適度使用消脹膏。在照顧期間,除非小孩有明顯脹氣,否則不需要特別使用藥物;出現脹氣時,可用消脹膏按摩肚子。


◎尿布診的照顧。嚴重水瀉可能引起尿布診,可適度塗抹氧化鋅軟膏以緩解,小嬰兒也可同時使用烤燈稍為烘一下,讓症狀改善,要注意的是此期間應避免使用濕紙巾,因部分濕紙巾含有香精或溶劑的成份,會讓皮膚紅腫症狀加重。


◎採取半奶餵食。在進食方面,哺餵母乳者一切可以照常,餵配方奶就需要採取半奶餵食,將奶粉量減半(但泡的水量一樣)以緩和腹瀉症狀,當症狀逐漸改善後,要採取漸進方式恢復正常沖泡比例。


◎必要時可使用無乳糖奶粉。一歲以下幼兒腸黏膜恢復比較慢,若使用原來的配方奶一直持續腹瀉3、4天未緩和,表示腸黏膜受損嚴重,建議可暫時改以無乳糖奶粉替代,當大便恢復正常後一星期再換回原來的奶粉。


◎禁食後給予清淡食物。已開始吃副食品的幼兒經過禁食後,可先給予稀飯(可加些鹽或花瓜罐頭的汁)或吃些土司、蘇打餅、蘋果等,並避免油膩食物(油脂會使腸蠕動變差),纖維食物也應該暫時停止。


◎採取少量多餐。若一次給太多食物,容易超過胃腸消化吸收的負荷量,引發上吐下瀉。


◎加強衛生。由於患者嘔吐物及糞便中含有病毒,所以家長在清除後一定要徹底洗手,以免傳染給其他小朋友。


當寶寶大便開始從水便變成泥狀時,表示病情逐漸好轉,醫師給予的藥可慢慢停掉,約1星期後,腸道黏膜可完全恢復正常。


預防脫水和飲食控制是照顧輪狀病毒腸胃炎寶寶的重要守則,生活中除了遵循良好的衛生習慣外,萬一受到輪狀病毒感染,一定要掌握正確的處理原則,才能安心度過整個病程。在輪狀病毒好發期間,若擔心寶寶不甚感染而受苦,現在已有疫苗可接種,寶貝少病痛,爸媽就能多一份安心。



【轉載】幼兒頭號腸胃殺手





文/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小兒科主任 施相宏
轉載自2006年11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小明三歲了,聰明好動又長得白白胖胖的他,向來是家裡第一名的健康寶貝。這天早上,焦急的爸爸媽媽抱著他來到醫院裡的小兒科急診,昏昏沉沉的樣子看起來完全失去了平日關不住的活力。經過醫師的詳細詢問下,這才知道原來小明已經持續高燒、上吐下瀉三天,雖然帶他到診所看了幾次,病況仍舊沒有改善,連喝水、吃藥都吐光光,小朋友也一直哭鬧不安,合併腹脹及腹部絞痛,於是建議轉診到大醫院治療。

其實小明得到的是輪狀病毒引起的急性腸胃炎,像他這樣的小病人,每天不斷地發生在我們週遭五歲以下的幼童,高居兒童肝膽腸胃科住院病人的第一名;當流行期肆虐之時,一波波的小病患不停向急診報到,甚至小兒科病房高達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都是因急性腸胃炎而住院。像小明這樣的嚴重輪狀病毒感染,需要進一步的抽血及腹部X光片檢查,檢驗結果也證實合併有低血糖、重度脫水現象與腸阻塞,需要住院觀察。


籍籍無名的輪狀病毒,並不像腸病毒、禽流感、SARS病毒一樣廣為人知。家長們遇到家中幼童出現高燒、嘔吐、腹瀉等腸胃炎症狀,通常以為是孩子喜歡在地上爬來爬去,手腳不潔或是吃壞肚子所引起;殊不知輪狀病毒才是幼兒嚴重腹瀉的主要原因,更是全世界惡名昭彰的幼童殺手。往往跟家屬解釋病情時,提到孩子得到的是急性腸胃炎,可能是輪狀病毒感染,家長的第一個反應是:「他是不是得了腸病毒?」、「他都只有喝嬰兒奶粉,不可能吃壞肚子」、「沒關係,讓他餓一下待會就好了」,其實以上都是常見的錯誤觀念,底下將針對幾個常有的迷思加以說明。


 
輪狀病毒感染常見迷思

1.勤洗手即可完全防止輪狀病毒感染?



輪狀病毒主要經由糞口傳染,而且只需要很少病毒就會傳染。養成飯前、飯後經常洗手的好習慣,確實可以提供一定的保護效果,並且有助於個人飲食衛生,避免病從口入。然而醫學研究顯示,輪狀病毒傳染性甚高,就像感冒病毒一樣容易散播;只要10個病毒顆粒,就可能給某個孩童帶來危險,例如嬰幼兒的拇指或玩具上,只要沾了一小滴充滿病毒的水珠吃進肚子,在24小時內,10個病毒就可複製成數百萬顆,進而造成發病。這也是為什麼臨床上常見到,在流行季節造成家中三、四個幼童同時住院,一問之下原來是被班上同學或是來家裡玩的親戚小孩傳染,甚至連照顧的媽媽和阿嬤都一起得到急性腸胃炎。


 
2. 衛生條件較好的國家 兒童不會得到輪狀病毒感染?

前面已經提到輪狀病毒的高致病性,的確,輪狀病毒感染具有無所不在、貧富不拘的特性,一如感冒病毒,衛生設施與乾淨飲水對遏阻輪狀病毒感染的功效並不大。流行病學家已知:從三個月到五歲大的幼兒,幾乎都曾經感染過一次以上輪狀病毒,它是造成全球兒童腹瀉的最常見原因,遠超過其他任何病原。輪狀病毒的傳播與細菌不同:細菌主要經由污染的食物及飲水散佈,因此以生活在貧窮地區的人受到的影響最大,但輪狀病毒的散佈卻不受地理邊界的限制。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台灣與美國一樣,年齡到五歲大的時候,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兒童都已經得過輪狀病毒的感染。


然而在醫療資源充沛、兒童營養狀況較佳的國家,因嚴重輪狀病毒腸胃炎造成死亡的案例非常少見,重度脫水、腸阻塞的重症輪狀病毒患者在台灣的醫療體系下,幾乎都能及時獲得適當的治療。然而免疫力不全的患者,或是營養不良的兒童,可能導致嚴重的輪狀病毒感染,造成腸阻塞、續發性細菌感染、脫水休克、甚至有死亡的危險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起腸黏膜絨毛萎縮,造成持續性的慢性腹瀉,加重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


 
3. 只有嬰幼兒才會得到輪狀病毒感染?

五歲以上的兒童或成人由於幾乎都已經得過輪狀病毒的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抵抗病毒。但是輪狀病毒是一種演化變異相當快速的RNA病毒,具有許多不同的病毒血清型,如果當季流行的是新型的血清型,可能較大兒童與成人都會得到感染,所幸先前的感染,仍可提供某部份的免疫力,第二次之後的輪狀病毒的感染,通常症狀較為輕微。


 






4. 只有冬天才會得到輪狀病毒感染?
傳統上認為夏天食物容易腐敗,所以容易得到沙門氏菌引起的「夏日腸炎」,而病毒多半流行於冬季,因此以往輪狀病毒也俗稱「腸流感」。然而根據台灣本土的病毒流行病學調查,令人驚奇的是夏、秋兩季反而更是病毒的高峰期;臨床上的觀察也發現,其實一年之中經常有三到四次的輪狀病毒大流行,高雄醫學院在高雄市的研究顯示,從九月份開學季節開始便進入輪狀病毒的高峰期,這樣的流行可能會持續到年底。
 
5. 輪狀病毒腸胃炎需完全禁食?

輪狀病毒感染會造成腸道黏膜受損,造成短暫性的乳糖不耐,所以喝奶可能引起水瀉或酸臭性的解便。急性腸胃炎的處置,最重要的是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治療上止吐後應先給予口服電解質補充液,脫水嚴重或持續性的嘔吐,才需要注射點滴或進一步住院治療。矯正脫水現象後,約四到六小時即可逐步恢復進食。餵母乳的嬰兒可以繼續哺餵,較大幼兒可以先給予稀飯、蘋果、白吐司等清淡飲食,只要避免油膩食物或含糖飲料即可,不需像傳統觀念先禁食三天。至於喝奶後如果有大量水瀉或酸臭性的解便,可以更換成不含乳糖的腹瀉配方奶粉,不必稀釋使用;如果暫時先用一般配方奶粉對半稀釋,應當避免持續稀釋超過三天,並且配合進食清淡飲食,才不致反而造成營養不良以及腸黏膜萎縮。


 
6. 輪狀病毒感染只會引起腹瀉,無啥嚴重性?

無論什麼季節,大多數嚴重腹瀉需要住院的幼童病例,六成以上都是由輪狀病毒感染造成。若是輕忽治療,可能導致的併發症包括:低血糖、電解質失衡、重度脫水引起昏迷、抽搐、腸阻塞、休克甚至死亡等等,家長仍須特別留意孩子的活動力及尿量,若有降低時應盡速就醫治療。


7. 預防之道──輪狀病毒疫苗的發展

如前所述,勤洗手並不能完全預防輪狀病毒的傳染,良好的公共衛生設施、營養狀況與醫療系統,也只能避免併發症的產生。目前醫學界的共識是,要根除幼兒的頭號腸胃殺手──輪狀病毒,最好的武器就是發展安全有效的疫苗。經過30年的漫長研究,克服此一病毒的疫苗從去年開始已經逐步在全球各個國家上市使用,包括台灣也有只需口服2劑及需口服3劑輪狀病毒疫苗。二者皆經大規模臨床試驗,證實疫苗在六個月大以下嬰兒使用的安全性,對於嚴重急性腸胃炎的保護效果也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對近來台灣常見的血清型G1&G9都有一定以上的保護效果。


 
結語

由於2歲以下的寶寶抵抗力較低,而疫苗的保護力亦需依建議接種時程完成接後,才能提供完整防護,因此寶寶愈早完成疫苗接種,就能愈早擁有防護力,避免感染輪狀病毒。 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全球疫苗接種聯盟都將提供幼童亟需的輪狀病毒疫苗擺在首要任務,特別是高死亡率的開發中國家;在開發國家如歐美,則可降低疾病的負擔及住院的比例。在醫師及科學家的不斷努力下,人類征服輪狀病毒的戰役,已然拉開序幕。



【轉載】寶寶腹瀉 可能是感染輪狀病毒嗎?





採訪/林潔欣
諮詢/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湯國廷
轉載自育兒生活雜誌2007年1月號































6個月~2歲是小寶寶輪狀病毒感染的高峰期,症狀除了類似感冒之外,最令家長頭疼的就是腹瀉了,但其實只要處理得宜,通常在腹瀉過後幾天就能讓症狀舒緩,醫師建議可在寶寶6個月之前施打輪狀病毒疫苗,能達到九成的預防效果喔!孩子怎麼常常一生病就開始嘔吐與腹瀉呢?真是令家長頭疼呀!看著孩子不停地將吃進去的食物排出,真是心疼與不捨。其實這是孩子成長中必定會遇到的狀況,在腸胃還未完全成熟時,只要遇到一點點的感染就會造成上吐下瀉。而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湯國廷表示,通常孩子腹瀉的原因很多,腸炎只是其中之ㄧ,其他如腸胃蠕動不正常、呼吸道感染、感冒,也都會導致腹瀉。而腹瀉的定義很簡單,凡是與孩子之前的便便相比,含水量較多即稱之。

以腸炎來說,腸胃道受到病毒、細菌、寄生蟲感染時都會造成腹瀉,而冬天又以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星狀病毒等為最常見﹔細菌感染方面則是以沙門氏菌為首。孩子感染時有時是單一的,但有更多時候是合併二種以上的感染源,如果遇到嚴重急性腸炎合併脫水時,通常須要住院治療才行。




常見的腹瀉原兇—輪狀病毒

以最常造成小寶寶腹瀉的輪狀病毒來說,通常發生在5歲以下的孩童,尤其於6個月~2歲為高峰期,感染的方式有呼吸道飛沫傳染、攝入不乾淨的食物與水或接觸到環境中的嘔吐物等,雖然也會傳染給大人,但症狀比兒童輕微。

病徵在前二天會以發燒表現,但溫度不高,很少超過39℃,同時會合併嘔吐但不超過二天,在第一天稍晚或在第二天之後才開始腹瀉,持續二至七天。由於這時病毒會感染到小腸的前半段,使得小腸絨毛上頂端含有大量乳糖?的部分脫落,若此時再餵食含有乳糖的食物時,將無法完全被消化,因此腹瀉時的排泄物會有很濃的酸味,且由於腸道內滲透壓升高,大量的水分進入腸道內,使得大便狀態很稀、量又多,嚴重的話一天會腹瀉十幾次以上,一旦造成中度脫水的現象,即須住院打點滴處理了。湯國廷指出,有些第三世界國家由於醫療資源不發達,孩子遇到輪狀病毒時,甚至會因為脫水過於嚴重而導致死亡,因此家長千萬不可輕忽處理。


 

腹瀉時的處理與照顧



如果孩子腹瀉個不停時該怎麼辦?除了應盡快帶孩子給小兒科醫師醫治外,湯國廷表示,最重要的是要評估寶寶有無脫水及其他的毒性症狀(高燒不退、腹脹如鼓、活動力降低),輕微的脫水,只要補充口服電解質水即可,但如果是6個月以前的小寶寶感染到時,母乳還是可以繼續餵食,萬一腹瀉情況繼續,可考慮將母乳稀釋;喝配方奶的寶寶則可以將奶泡淡一些,甚至是暫時餵食無乳醣成分的配方奶一段時間。

6個月以上的孩子建議先暫時停止奶類製品,可用稀飯、白吐司、白饅頭、白煮麵來代替,稀飯和麵可加些鹽份以補充電解質。「那可以用運動飲料代替嗎?」湯國廷說,最好不要,因為運動飲料的糖分過多,有時孩子愈喝反而腹瀉得更嚴重,甚至會阻礙電解質的吸收,尤其有些人認為只要稀釋過即可降低糖分,但其實連電解質都降低了,如此選擇運動飲料似乎也失去了效用。


 

輪狀病毒口服疫苗已上市



針對輪狀病毒,現今已有預防疫苗問世,家長最好在孩子6個月之前即帶孩子施打,可預防約90%的感染機率。由於6個月大後,輪狀病毒感染的機會大增,超過6個月後雖然還是可以施打,但已失去接種疫苗來預防的意義。

目前,輪狀病毒的口服疫苗已有兩家藥廠成功研發。其一是荷商葛蘭素史克藥廠的人類減毒型輪狀病毒疫苗,只須口服兩劑,第一劑於出生後六個星期;第二劑與第一劑服用日期至少相隔四星期且最晚須於寶寶六個月大內服用。另外還有默克藥廠的牛重組型弱毒輪狀病毒疫苗,共口服三劑,分別於2、4、6個月大時服用。兩者都經衛生署核准上市,效果及安全也都過證實,都可預防台灣常見的輪狀病毒血清型G1、G2、G3、G4及G9。



【轉載】輪狀病毒 春夏威力不滅




2007/05/08 聯合報 E1家庭副刊




 















新生兒在出生約六個月後就會漸漸失去母親遺留在體內的抗體,此時身體抵抗力弱,容易受病毒入侵。其中輪狀病毒為最常見的小兒腸胃炎之一,不過,很多家長認為秋冬季才是好發期。事實上春夏季罹患率也頗高,說是「寶寶的全年公敵」一點也不為過,家長千萬注意別讓輪狀病毒找上你家寶寶。

輪狀病毒肆虐 不分季節
Q:輪狀病毒的症狀為何?一般為秋冬季好發的輪狀病毒,是否進入春天就不會被感染?


國泰醫院林隆煌醫師(以下簡稱林隆煌醫師):輪狀病毒感染多發生於2歲以下幼兒,主要症狀包括發燒、嘔吐、腹痛、腹瀉,半天內可能連續嘔吐3-4次,或一天內腹瀉高達10-20次,且便樣呈水狀帶酸味。嚴重時還會導致脫水、休克、抽搐等,需住院治療。


腹瀉導致嚴重脫水極可能造成休克死亡,但我也曾碰到這樣的案例,小孩因為一直拉肚子,家長認為脫水就拼命給小孩喝水,最後因水中毒而回天乏術,補充水分的同時,也要注意電解質平衡。在美國輪狀病毒的死亡案例每年約400至500件,目前台灣罹病致死率不高,不過還是要注意,反覆腹瀉嘔吐的症狀會讓幼童飽受折磨。


輪狀病毒腸胃炎在歐、美、日等溫帶國家,最常發生於秋冬兩季。但台灣最近4、5月都有不少病例,且幼童病房經常呈滿床的情況,和其他腸胃炎不同的是,輪狀病毒和環境衛生無關,除了疫苗預防之外,沒有其他方式可以避免。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林秀真醫師(以下簡稱林秀真醫師):輪狀病毒好發秋冬是過去的研究,可是病毒會隨環境而改變,台灣屬亞熱帶,四季如春,輪狀病毒在適應台灣環境後,不僅秋冬,春夏也出現不少感染案例。此外,輪狀病毒還可透過口沫、接觸傳染,小朋友可能在玩玩具、說話,或從大人身上感染到病毒,因而產生嚴重的病症,接種疫苗做防範的確有其必要性。


輪狀病毒有多種症狀,發燒、嘔吐、腹瀉,由於上吐下瀉加上發燒、高度失水,很容易造成幼童脫水、休克。和腸胃型感冒的症狀最大差別是,後者有咳嗽、鼻塞、喉嚨紅腫的症狀,家長可依此做區別,以免混淆。要留意,感染輪狀病毒要喝幼童專用的電解水,不要喝一般運動飲料,小朋友可適應的滲透壓與大人不同。家長一旦發現連續腹瀉情況時,最好趕快就醫,感染輪狀病毒的小朋友無法正常進食,需要悉心照料,常常苦了寶寶,也苦了媽媽。



接種疫苗 要把握黃金期
Q:輪狀病毒疫苗接種時間?可否和其他疫苗同時接種?


林隆煌醫師:去年12月疫苗核准上市,分別為口服二劑及三劑,皆為自費疫苗。兩者的不同主要在於接種劑數及費用上,以二劑疫苗為例,寶寶出生六週後即可口服第一劑,六個月內完成兩劑接種即可,接種疫苗沒有季節之分,跟其他疫苗一起接種也不會有問題。


關於各類自費疫苗,家長可在衛教單張、寶寶健康手冊中找到相關資料。我個人的看法是,經濟能力許可就接種,因為輪狀病毒目前無藥可醫,一旦感染對寶寶及家庭的傷害很大。


林秀真醫師:寶寶初生4至6個月,身體會漸漸失去母親給的抗體,所以6個月至2歲之間,最容易感染輪狀病毒,由於目前沒有藥物可醫治,我建議家長最好能在6個月黃金期內帶寶寶完成疫苗接種。


輪狀病毒疫苗可跟其他疫苗一起接種,如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或六合一以及肺炎鏈球菌,並不會引起不適,也不影響這些疫苗抗原的免疫反應。輪狀病毒疫苗預防率約95%,必須釐清的是,任何疫苗的防疫力都不是100%,家長應該用「保險與預防」心態來看待所有疫苗的接種。





自費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孩子免受苦

保母阿姨:3、4個月前,我照顧的男孩鬧肚子疼,起初認為是脹氣,所以只替他搽薄荷油,沒想到吃過飯後開始嘔吐,接著拉肚子,後來緊急通知男孩父母接回送醫,一路上小朋友還是不停的拉,檢驗結果是輪狀病毒,住院一周才出院。


這次經驗讓我了解到腸胃炎與輪狀病毒的差異,但沒經驗的媽媽不見得能分辨,我想接種疫苗是很重要的預防方式。我自己也有小朋友,看到弟弟那樣子受苦,我也真是很心疼,帶了這麼多年小孩,直到最近一兩年才深刻體會拉肚子是不可以輕忽的,尤其是輪狀病毒,一旦感染上對小朋友來說真是痛苦的折磨。


張媽媽:我的小朋友曾在8個月時感染輪狀病毒,因為是夏天所以我本來以為是腸胃炎,跑幾趟小診所都沒效,最後到大醫院掛急診,檢驗後才知道感染輪狀病毒,小朋友拉到整個屁屁紅腫、脫皮,一拉肚子就哭,哭到後來都沒有眼淚了。醫生說,哭到沒有眼淚可能是嚴重脫水的症狀之一。


小朋友後來住院一週,住院期間我和先生請假照顧,一家三口搬到醫院陪小朋友一起住,看著小朋友受苦的身心煎熬,對我們來說,自費接種疫苗,絕對值得。可惜當時沒有這種疫苗,不然我一定會替小朋友接種。



【轉載】病毒性腸胃炎 細菌性腸胃炎比一比







採訪撰文╱林嬪嬙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任 廖宏才
轉載自寶貝疫苗網http://www.baby-life.com.tw/vaccine/






發燒、嘔吐、腹瀉是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最害怕,也是最常遇到的腸胃道疾病症狀,當症狀來勢洶洶,家長總是焦急不已,到底什麼原因會造成腸胃炎?而細菌性腸胃炎和病毒性腸胃炎又有什麼不同?家長要如何防範?這些都是每位父母必須學習的課題。


夏季多沙門氏菌,冬天常見輪狀病毒

國泰綜合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任廖宏才表示,腸胃炎分為細菌性腸胃炎以及病毒性腸胃炎,細菌性腸胃炎多發生在夏季,在台灣又以沙門氏菌最為常見,其他的腸胃疾病尚有桿菌性痢疾、霍亂等,一般而言,以桿菌性痢疾的症狀較嚴重,而且只需10~100隻的細菌即可發病,沙門氏菌則要多達百萬隻以上細菌才會致病,不過如果一旦引發合併症,即便是沙門氏菌也可能造成敗血症、骨髓炎或腦膜炎等嚴重後果,家長不可輕忽。


病毒性腸胃炎則以輪狀病毒最多,其他還包括沙波病毒、諾羅病毒和腺病毒等,輪狀病毒通常好發於秋、冬季節,但也可能因氣候異常而改變,例如今年冬天屬暖冬型態,輪狀病毒的高峰期就延後到農曆過年後。出生6個月到2歲以內的嬰幼兒都是輪狀病毒的高危險群,輪狀病毒的繁殖力很強,只要10隻病毒就足以讓抵抗力低弱的嬰幼兒和老人發病。


腸胃炎共同感染途徑─糞口傳染

「病從口入」是腸胃炎感染的主要途徑,沙門氏菌主要經糞口傳染,如果細菌量不多,可能在經過胃部時會被胃酸殺死,若一旦逃過胃酸而到達腸道,細菌的繁殖力就很驚人,老年人胃酸分泌較少,所以和嬰幼兒一樣有較高的感染機會,因此,洗手是預防腸胃炎的不二法門。輪狀病毒也是以糞口為傳染途徑,不過它也可能藉由飛沫傳染。通常只要一個小朋友受感染,其他兄弟姐妹很可能經由手觸摸尿布、玩具等物品,直接將細菌吃進嘴巴。與其他腸胃炎不同的是,環境衛生似乎與輪狀病毒的感染無太大的關係,因為其感染率在已開發中國家如歐美,或是開發中國家如拉丁美洲是一樣的,全世界5歲以下的嬰幼兒都至少會被感染一次。飲水、禽類、蛋殼是沙門氏菌傳染源

相較於輪狀病毒,沙門氏菌的預防要特別注意幾個危險的傳染途徑,首先是飲水問題,廖宏才主任強調,即便是自來水都需要煮開才能飲用,若是山泉水或地下水就更要小心,只要溫度達到100℃,就能將沙門氏菌殺死。


其次是家中飼養的禽類,由於沙門氏菌會停留在禽類身上,但不會發病,所以容易在飼養過程中或因烹煮時未將肉煮熟而遭到感染。此外,有些家庭飼養烏龜,它也可能帶有沙門氏菌,飼養過程要格外謹慎。


除了禽類、爬蟲類之外,蛋殼也是危機所在,如果從雜貨店購買直接由養雞場運送、未經洗選的蛋,蛋殼上很可能存有大量沙門氏菌,放在冰箱內很容易被小朋友碰觸,或大人在烹煮時摸了蛋又接觸幼兒,而容易造成感染,家長應特別注意。


輪狀病毒水瀉明顯,沙門氏菌多黏液便

一旦感染沙門氏菌,多以腹瀉為主要症狀表現,並有腹痛、發燒、嘔吐等情形,嘔吐情形不如輪狀病毒嚴重,腹瀉次數也沒有輪狀病毒多,大便常帶有黏液和血絲;感染輪狀病毒通常會先出現發燒、嘔吐,食慾減退,緊接著開始水瀉,患者可能一天有多達10幾次的水便,家長可大致從糞便分辨感染源是否為沙門氏菌或輪狀病毒,不過要真正確認,必須做糞便檢驗才能判定。補充水分、清淡飲食為照顧原則 腸胃炎急性期多半會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臨床上以補充水份、電解質為原則,飲食方面建議儘量清淡,少量多餐,並暫時避免油膩、油炸食物,水果則以蘋果較適合。



嬰幼兒患者可能因高燒而無法進食,例如感染輪狀病毒後往往一吃就吐,所以較建議採取短期禁食,在禁食過程中,年紀越小的病患越容易出現脫水現象,因此水份和電解質的補充更是重要。


哺餵母乳的嬰幼兒,母乳的哺餵不需中斷,如果喝的是配方奶,應將配方奶稀釋後餵食,少數腹瀉情況嚴重的嬰幼兒,較容易導致乳糖吸收不良,所以如果已經腹瀉一個星期,最好改以無乳糖配方奶餵食。

輪狀病毒採症狀治療 沙門氏菌少數需用抗生素
在治療上,輪狀病毒只需採症狀治療,如給予退燒藥、緩瀉劑等,不需使用抗生素;感染沙門氏菌則要看病患身體狀況,例如出生3個月內的幼兒、有先天性疾病、免疫功能不全以及持續高燒者,可能要住院觀察治療,嚴重時會使用到抗生素。


兩種疾病病程比較沙門氏菌的潛伏期從6小時到3天都有可能,整個病程大約要1星期至10天的時間,而少數病患痊癒後仍有可能繼續帶菌達數個月之久,所以洗手對預防沙門氏菌尤其重要;輪狀病毒潛伏期約1到2天,病程會持續約一週。




新生兒可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腸胃炎疾病中,只有預防輪狀病毒的疫苗問世,目前國內有兩家藥廠引進,皆以口服方式接種,其中一家需接種2劑,另一家為3劑,接種時間都必須在出生後6個月內完成,一旦超過6個月就不能接種。醫療院所會主動提供新生兒家長相關訊息,再由家長決定是否接種,接種費用須自費,每一劑收費約2500元。


由於兩家藥廠生產的疫苗所使用的來源不同(人類或牛人重組的輪狀病毒疫苗),所以建議避免交替接種,也就是接種時必須只選擇一家,所以接種第一劑時應該問清楚使用那一家疫苗,第二次接種若不在同一個醫療院所,記得要告知醫護人員。輪狀病毒疫苗的保護效果可達到9成以上,保護力約可持續3~5年。


無論細菌性或病毒性腸胃炎,其防範之道不外乎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一定要洗手,養成勤洗手的習慣才能避免病從口入。不過,輪狀病毒腸胃炎則以接種疫苗有較大的保護力。此外,在進入傳染高峰期時,爸媽應盡量避免帶嬰幼兒到公共場所,若家有就讀托兒所的幼兒,更要特別注意與防範,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轉載】為寶寶打造防護罩對抗冬季腸胃炎~輪狀病毒




採訪撰文/林佩蓉
諮詢/新竹馬偕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李松澤
轉載自2007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全世界5歲以下的幼童有95%都曾感染過1次(或以上)的輪狀病毒,以往因為對此病毒認識不多,而被歸入腸胃型流感。其實輪狀病毒對幼童的影響相當顯著,據統計,在美國及其他已開發國家,每年竟有高達數萬名的幼童因感染輪狀病毒而住院。即使輪狀病毒對嬰幼兒的威脅極大,但家長也無須「聞毒色變」!只要對此病毒有充分的認識,多注意生活中衛生細節,以及做好預防措施,便可免於無謂的恐慌。

病毒特色

1. 如輪子般的病毒

「輪狀病毒」顧名思義,其病毒外觀就像車輪一般圓圓的,而複製及傳染的速度,也像輪子滾動一樣的快,滾進寶寶的身體裡,寶寶就得承受腹瀉之苦。新竹馬偕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李松澤表示,1973年澳洲醫學界發現此病毒,因為在電子顯微鏡下的病毒的外觀,就如同輪子一般,便以此命名。


2. 滾雪球般的複製速度

輪狀病毒的傳染力很高,李松澤主任指出,通常感染輪狀病毒的患者,1c.c.的糞便中就有100個病毒,但是只要有10個病毒顆粒,就可以對一名嬰幼兒造成相當大的威脅。輪狀病毒不僅複製能力強,生存能力也很高,例如寶寶的玩具上有病毒的存在,而寶寶不小心把玩具放入嘴巴,病毒進入體內後,順著消化道到小腸,侵入內膜的上皮細胞,便以驚人的速度複製,在24小時內即有可能增加至數百萬顆。



感染症狀

最先出現的是嘔吐的症狀,數小時後,便會解出水便。抵抗力比較弱或年紀比較小的幼童,症狀期會拖得比較長,差不多會持續2週左右。


1. 第一表徵

入秋之際小兒門診人潮漸多,其中有許多寶寶像是患了腸胃炎一般的「拉」個不停。李松澤主任表示,寶寶感染到輪狀病毒,最先出現的徵兆,通常是嘔吐。雖然並非所有的患者都會嘔吐,但最典型的症狀即是寶寶會出現嘔吐症狀,大約持續半天到一天左右。李松澤主任解釋,輪狀病毒侵入寶寶後,會造成胃發炎及腫脹,甚至出現痙攣的情況,便會引起寶寶反胃、嘔吐的症狀。




2. 後續水瀉‧寶寶無力

接下來就會出現「水便」拉個不停的現象。李松澤主任表示,患者1天水瀉的次數,可能多達10~20次左右;同時,還可能會合併出現發燒的情況,這2種症狀,都可能會維持3天到1週之久,之後情況才會逐漸緩和。而且大約有5%的病童,會合併出現脫水的症狀,嚴重者還可能會出現休克、昏迷。




3. 情況嚴重易脫水

李松澤主任指出,若未妥善治療與照顧,可能會有脫水現象,甚至造成代謝性酸中毒。若發現嬰幼兒有昏迷嗜睡、小便減少、嘴乾無口水,皮膚乾燥無汗等,都是脫水現象,應及早就醫,不可延誤。



在落後地區,通常醫療設備較不完善,容易延誤就醫時機,較容易出現有因脫水而致死的狀況發生,不過在台灣良好簡便的就醫環境下,爸媽可以放心。只是5歲以下的高危險群,尤其2歲以下的寶寶因為不容易清楚表達不舒服的症狀,可能會讓他們哭鬧好一段時間,也讓家長心急不已,增加了照護壓力與心理負擔。


對抗輪狀病毒

萬一不小心,寶寶感染到輪狀病毒了,出現了各種症狀,家長應該如何應變,好讓寶寶度過這段不舒服的時期呢?



1. 清淡飲食‧舒緩不適

李松澤主任說,輪狀病毒會引起寶寶胃發炎、腫脹等,甚至會有胃痙攣的狀況發生,這些都會讓寶寶出現嘔吐的現象。飲食以清淡為主,例如母乳、稀飯,以減輕症狀,舒緩寶寶的不適。另外,已有水瀉現象的寶寶,腸道絨毛黏膜已受損,可能出現暫時性的乳糖耐受性不良,因此,不適合再餵食寶寶含有乳糖的配方奶或食品。



2. 補充水分‧平衡電解質

患者出現水瀉的狀況會非常嚴重,李松澤主任認為,水瀉的次數可能多達1天10~20次左右,且會維持3天至1週,補充流失的水分,是重要的課題。而哪一種水分最適合呢?最好的是專為寶寶量身訂做的口服電解質液,最適合腹瀉寶寶的需求。寶寶專用的電解質液,其成分是稀釋過的,不會造成寶寶額外的負擔。若買不到專用電解質液,也可對半稀釋運動飲料,適量補充平衡電解質,避免導致寶寶抽搐或休克,而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3. 良好衛生習慣、口服疫苗‧降低感染

隨著氣溫逐漸下降,輪狀病毒越發猖獗,李松澤主任指出,輪狀病毒感染力強,家中若有人感染,其他人也很難倖免。因此,家中的衛生習慣平時就要多加留意。在個人衛生習慣方面,應加強洗手,尤其每次幫寶寶換完尿片時,一定要用肥皂洗手,手腕部分亦要清洗乾淨;同時應隔離糞便尿布,且換尿布的地方,一定要跟進食的地方隔離。換尿布的區域,也可以準備內含70%酒精的消毒液,達到有效的消毒效果。除了平時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之外,口服預防輪狀病毒的疫苗,是最經濟也最有效的預防方式。



輪狀病苗毒疫

疫苗是人類對抗傳染性疾病的第一道防衛牆。卻因對疫苗的認識不多,尤其新上市的疫苗,經常引起家長們的疑惑與困擾。目前輪狀疫苗有2種,分別為口服2劑及3劑。李松澤主任說,這2種疫苗的效果都很好,以2劑疫苗為例,建議分別在寶寶2個月及4個月大時口服(6周以上即可服用,須在6個月大前完成。)便可在到達疾病高峰期的月齡前,及早給予寶寶保護。而目前輪狀病毒疫苗還是採用自費的方式。若是以接種時程及價錢來考慮,口服2劑疫苗,除了可以提早獲得適當的保護,價格上也較佔優勢。

除沙賓疫苗外‧皆可同時接種

疫苗本身具有相當的安全性,口服時並沒有特殊的禁忌,除了中度發燒時不建議使用外,免疫功能不全的寶寶,也不建議使用。口服疫苗後,並沒有明顯的副作用,但是因個人體質而異,可能會出現有暫時輕微發燒、食欲不振,及活力降低的現象。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以和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六合一疫苗,以及B型肝炎疫苗同時使用,並不會影響相互間的免疫反應;但是尚不建議與口服小兒麻痺疫苗一同口服。



藉由疫苗的接種,將大幅減少孩子們感染的機率。面對輪狀病毒,除了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外,預防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轉載】新手父母教戰守則-感染「輪狀病毒腸胃炎」親身體驗




採訪撰文/林嬪嬙
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 林秀真
轉載自2008年3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輪狀病毒感染案例


韋伊媽媽有兩個可愛的女兒,三歲的大女兒和兩歲的小女兒接連因感染輪狀病毒住院。其中大女兒還因為輪狀病毒的嚴重腹瀉症狀造成營養不良,使她腸內絨毛受損導致慢性腹瀉,對於輪狀病毒,韋伊媽媽可以說是恨得牙癢癢。


韋伊媽媽表示,兩個女兒感染輪狀病毒,初期症狀都是由嘔吐開始,除了劇烈嘔吐之外還伴隨不停地腹瀉,有時一天腹瀉十幾二十次,甚至就連喝水都會拉肚子,看著寶貝什麼都不能吃,只能用哭鬧傳達身體的痛苦,兩個女兒都因為輪狀病毒而受苦,讓韋伊媽媽著實心疼。


感染輪狀病毒之後,必須要禁食來減緩腹瀉的情況,就連藥物也無法口服、塞劑也不能使用,為防止脫水現象,常常都要以注射點滴的方式補充營養。韋伊媽媽回憶說:「妹妹感染輪狀病毒的時候一直吐、一直拉,要打針的時候才發現,因為脫水嚴重導致血管都扁掉了,還要看著吊點滴這麼粗的針插進她的小血管裡,真的是很心疼。」



進入幼稚園就讀的大女兒,一去幼稚園就被感染輪狀病毒,染病期間因為拉肚子的次數太頻繁,必須準備專屬的小便盆,以應付頻繁的腹瀉狀況;嚴重腹瀉造成的營養不良,更使她腸內絨毛受損,導致慢性腹瀉,腹瀉的狀況足足持續了一個月才漸漸痊癒,也讓韋伊媽媽擔心不已。


此外,為了避免兩個小寶貝在住院期間又被其他病童感染,韋伊媽媽還自掏腰包選擇住單獨病房,光是住院和照顧產生的費用就將超過萬元,還不包含特殊飲食的準備以及交通往返等開銷,為了一個輪狀病毒,韋伊媽媽既勞心傷身,也瘦了荷包。



幼兒感染輪狀病毒,嚴重脫水需住院


感染輪狀病毒對孩子和父母而言,都是一種煎熬,孩子受罪,父母心裡也不好受,為什麼感染輪狀病毒會嚴重到必須住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林秀真表示,感染輪狀病毒的幼兒之所以需要住院,多因脫水的緣故,尤其幼兒在又吐又拉的情況下,可能無法補充水份或口服電解質,對一個體重30公斤的小朋友來說或許還能承受,但是對體重只有5、6公斤的小嬰兒,一旦脫水就很嚴重,往往要住院接受點滴治療。至於導致腦炎等後遺症的機率其實相當低,家長不需過度擔憂。


出生2個月到5歲的幼童,都是輪狀病毒的高危險群,到了5歲以後,即使感染輪狀病毒,症狀也比較輕微,幾乎每個小朋友都會在5歲以前得過輪狀病毒,其中約有五到六成比較嚴重的小病患會到門診就醫。



從小培養良好衛生習慣


感染輪狀病毒剛開始會發燒、嘔吐,對出生2個月到3、4歲體重還很輕,相對身體水份比較少的幼兒而言,嚴重嘔吐加上發燒,很容易造成脫水現象而必須住院施打點滴,父母必須有一人請假照顧,對雙薪家庭來說,一方面小孩的不適讓父母感到心疼,另一方面也造成家庭的負擔,整個社會成本因此而增加。


輪狀病毒主要藉由糞、口傳染,而且傳染力非常強,患者排出的糞便中含有相當多的病毒量,很容易傳染給家人,而近距離也可能因飛沫傳播病毒而被傳染,尤其家中若有人得到輪狀病毒,幼兒特別容易被感染。也因為患者糞便中的病毒量最多,所以家長應該從小讓小朋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多洗手,並且避免把手放在嘴中,到了上幼稚園的階段,父母要注意幼稚園通風是否良好,因為輪狀病毒好發於較冷的季節 (11月至隔年3月),幼稚園若缺乏空調,天冷時又門窗緊閉,很容易讓病毒散播,因此,盡可能選擇通風好,人數不要太多的幼稚園,比較不會受到感染。



口服輪狀病毒,可達95%以上的保護效果


以往除了強調勤洗手,維持良好衛生習慣之外,並沒有特別有效的預防方式,但是現在口服疫苗已上市,可以讓寶寶獲得極佳保護效果。輪狀病毒疫苗可預防常見病毒血清,口服後可達到95%的保護效果。


國內的輪狀病毒疫苗有二劑型與三劑型兩種,一種在寶寶出生後6個月內完成口服兩劑,另一種在出生後8個月內服用完畢,家長可以在建議的時程內,配合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疫苗(出生2、4、6個月接種)或六合一疫苗(出生1.5、3、6個月接種)的時間完成口服,就不需要再花時間跑門診。


防範輪狀病毒最重要是養成良好衛生習慣,而如果經濟許可,寶寶出生兩個月就可以接受口服疫苗,達到最好的保護效果,避免感染後寶貝受罪,父母心疼的苦境。



【轉載】預防寶寶冬季威脅─流感、輪狀病毒腸胃炎




採訪撰文╱林嬪嬙 企劃執行╱施娟娟
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 潘俊伸醫師
轉載自2007年十二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輪狀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是秋冬季節嬰幼兒健康的兩大威脅,爸媽除了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之外,讓寶寶接種疫苗可達到最佳防禦效果,而一旦感染病毒,要能夠掌握正確的照顧技巧與原則,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輪狀病毒 易侵襲免疫力低弱的嬰幼兒


輪狀病毒是經由糞口途徑傳染,所謂糞口傳染是指從排泄物、嘔吐物或病毒附著的物體表面(病毒可存在24~48小時)接觸到病毒後,雙手未清洗乾淨就去照顧幼兒,而造成傳染。


幾乎所有幼兒都難逃輪狀病毒的侵襲,輪狀病毒真的特別愛找嬰幼兒麻煩?書田診所小兒科潘俊伸醫師表示,其實任何年紀都可能感染輪狀病毒,只是2歲以下嬰幼兒一方面從未感染過病毒,不像成人具有抗體,另一方面免疫力較弱,因此感染到輪狀病毒後所出現的症狀較為嚴重。幾乎所有幼兒會在3~5歲以前感染過輪狀病毒,在嬰幼兒腸胃炎的比例中,輪狀病毒約佔5~10%,嚴重到需要住院的患者中,因輪狀病毒所引起的比例從一至五成不等。


輪狀病毒腸胃炎的治療主要以症狀治療為主,大約一星期自然會痊癒,嚴重腹瀉者可能要兩星期時間才能恢復,若嘔吐、腹瀉嚴重,並出現脫水情形,可能就要住院施打點滴。當爸媽或照顧者發現孩子感染後有嗜睡、皮膚乾燥失去彈性、哭時沒什麼眼淚、尿尿次數減少,加上無法進食時,就應該住院接受治療。


由於幼兒的傳染源多來自父母,因此,爸媽在照顧前及照顧後,務必洗淨雙手;家中若有較大的小孩,也要教他們經常洗手;而小朋友所上的幼兒園或托兒所,都要做好碗筷、玩具的消毒工作,才能降低感染機會。



接種疫苗可有效降低住院率


除了基本的衛生習慣外,最佳預防方法就是接種疫苗,接種疫苗在避免住院的成效上可達到九成。目前在台灣上市的輪狀病毒疫苗有兩種,一種施打2劑(費用為每劑2500元),另一種施打3劑(每劑2000元),兩者的接種時間均建議在出生後2個月開始,打2劑者,在出生2、4個月各一劑;打3劑者,在出生後2、4、6個月各打一劑。


輪狀病毒疫苗屬於活性疫苗,所以有免疫方面問題以及正在施打免疫球蛋白的幼兒,並不適合接種。施打疫苗後比較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喪失食慾、煩燥、輕微發燒、嘔吐或腹瀉,爸媽不需過度緊張。此外,由於這類疫苗並未針對一歲以上幼兒進行大型研究,因此對副作用的情形並不清楚,建議一歲以後就不要施打。



接種疫苗可降低感染率


每年九、十月開始,政府會開始呼籲抵抗力較弱的族群接受流感疫苗注射,而醫界每年二月會召開會議,決定這一年應研發預防那一種病毒的疫苗,疫苗廠商即據此生產疫苗。


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有較大差異,如健康成人保護力可達7~9成,老人則只有3~4成,雖然老人保護效力有限,但接種疫苗可有效減少住院機率。


嬰幼兒接種流感疫苗的保護效力雖無統計數據,但臨床發現接種後嬰幼兒感染人數已明顯減少,因此,建議爸媽們,讓寶寶在出生滿6個月後施打流感疫苗。8歲以下未曾接種過疫苗的小朋友,建議接種兩劑,8歲以上則施打一劑。每年接種時間大約從九月底開始,最晚不要晚於十二月,如此才能在高峰期達到最佳保護效果。



【轉載】小兒常見嚴重住院病例




採訪撰文/林嬪嬙
諮詢/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 郭雲鼎
轉載自2008年4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寒流一波接一波,在不穩定的氣候變化下,醫院病號明顯增多,抵抗力脆弱的嬰幼兒也不例外,包括因為氣喘、感染輪狀病毒、細支氣管炎而住院的病童,都有增加的情形,其中尤以感染輪狀病毒造成脫水而住院的案例居多,家長要特別小心防範,以免孩子受罪,父母心疼。

感染輪狀病毒,嬰幼兒住院最大宗


兩歲的小雅雅因為感染輪狀病毒,已連續好幾天又吐又拉,不僅嚴重嘔吐,每天腹瀉十幾次,連喝水都會拉肚子,到醫院急診時已有脫水情形,整個人明顯瘦了一圈,看在爸媽眼裡,滿是心疼與不捨,幸好在醫師建議住院後進行點滴治療,情況逐漸改善,三天後順利出院。


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醫師表示,秋冬是幼兒最容易感染輪狀病毒的季節,也是小兒住院的最主要原因,約四個住院病童當中就有一位是因感染輪狀病毒而住院。


感染輪狀病毒會先出現嘔吐、發燒,之後開始腹瀉,甚至喝水都會吐,嚴重時可能還會吐出膽汁,也因此容易導致幼兒完全無法進食,而出現脫水、休克現象,如果未及時就醫,甚至有致死的可能性,家長要特別注意,只要給予適當的治療以及正確的飲食照顧,嘔吐和腹瀉症狀通常在五到七天後會逐漸緩和。



*避免脫水最重要


家長在照顧這類病童時,最重要是觀察脫水情形,必要時應該住院接受治療,先給予口服電解質水,如果無法順利補充,再採取點滴注射加以改善,等嘔吐症狀緩和後,再開始給予清淡的流質食物。食物選擇以澱粉類為主,蛋、豆、奶類則要盡量減少;如果還未開始吃副食品,建議將配方奶稀釋餵食或減量,若是喝母乳,建議持續哺餵,因為母乳中的抗體可增加寶寶的抵抗力,萬一喝母乳容易嘔吐,也可以嘗試將母乳擠出稀釋再餵食。


 避免感染輪狀病毒,除了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之外,口服疫苗是目前為止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寶寶出生6個星期~兩個月就可以接受輪狀病毒口服疫苗,出生滿六個月以前完成所有劑數,疫苗的保護效果可達到80~90%,而接受口服疫苗之後,即使感染輪狀病毒,也可以讓症狀減輕,降低住院的機率。



【轉載】導正「輪狀病毒」7大謬誤





文/林佩蓉
諮詢/張桓小兒科診所院長 張桓
轉載自2008年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全世界5歲以下的嬰幼兒,幾乎都受過輪狀病毒的威脅。預防輪狀病毒,多數的醫師都認為,唯有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才是最佳的方式。因此,並非環境衛生條件好、常洗手,就可以解除警報。也許您正驚訝「什麼!注意衛生、常洗手也沒有用?」為什麼會這樣呢?關於輪狀病毒,您對它還存有哪些誤會呢?本文將導正您對輪狀病毒的7大謬誤,讓您對輪狀病毒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誤會指數:
【謬誤1】衛生條件好就不會有「輪狀病毒」?
【導正】輪狀病毒具高度傳染性,且於乾燥表面依舊仍可生存。

改善整體衛生條件,無法有效預防降低輪狀病毒感染的發生率。輪狀病毒具高度傳染性,通常經由糞口途徑傳播。張桓小兒科診所院長張桓表示,病毒存在於病童的糞便中,經由不乾淨的手、或被污染的水與食物,再傳染給他人,稱為「糞口傳染」。但是病毒在乾燥的表面依舊可以生存,若是寶寶的手接觸到已受到污染的桌面或玩具,再將手放進嘴裡,仍可能受到感染,因此感染也可能發生在衛生條件良好的地方。據統計,全世界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的輪狀病毒感染發生率相近,顯示環境的差異,例如:飲水、衛生習慣或環境清潔,並不會影響感染發生率。


 
誤會指數:
【謬誤2】只有小孩才會受到輪狀病毒感染?
【導正】因為成人感染後症狀並不明顯,年紀愈小的寶寶症狀愈嚴重。

據統計,輪狀病毒在落後地區,每年約造成50萬名嬰幼兒死亡。張桓院長解釋,通常在台灣、日本、韓國及歐美等醫療科技進步的已開發國家,輪狀病毒很少造成嬰幼兒的死亡,但它卻常是5歲以下幼童,因急性腸胃炎而住院的最主要原因。

年齡愈小的寶寶感染後症狀愈嚴重,若是成人感染到輪狀病毒,可能有一點噁心想吐、輕微腹瀉的情況,但是腹痛、腸胃炎的症狀並不明顯。所以,張桓院長提醒家長,千萬別以為自己只是輕微腹瀉,若不小心傳染給寶寶時,他也只會有腹瀉的症狀。萬一不巧感染到輪狀病毒時,寶寶的症狀可能就是嚴重的急性腸胃炎。因此,寶寶即使沒出門,還是有被家中大人傳染的危機,提醒家長千萬別輕忽。


 
誤會指數:
【謬誤3】只要勤洗手就沒問題?
【導正】無法僅靠「勤洗手」來預防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呈現像輪子一樣的外觀,它可怕的地方在於傳染力和生存力都很強,在手中可以存活數小時;在固體表面能夠撐好幾天;在人的糞便裡甚至長達一星期。張桓院長說,輪狀病毒是具高度傳染力之病毒,可以生存在物體(例如嬰幼兒的固齒器)上達數天之久。6個月~3歲大的寶寶,都喜歡吃小手或是將玩具放入嘴巴,很容易不小心就把病毒吃進肚子裡,因而感染。因此,即使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如勤洗手)及環境衛生,也無法有效降低感染輪狀病毒的機率。

由於現在輪狀病毒還無藥可醫,只能使用支持療法,所以寶寶拉肚子,一拉就是1~2個星期,更何況在未開發國家,幾乎是每分鐘就奪走1個寶寶的生命,爸媽千萬別輕忽。
 










誤會指數:
【謬誤4】寒冬才會發作?
【導正】輪狀病毒腸胃炎在溫帶國家,最常在秋冬發生,但在如台灣般的熱帶國家,則感染季節不明顯。
在溫帶國家,感染輪狀病毒有個別名,稱為「冬季腹瀉」。輪狀病毒好發秋冬是過去的研究,可是病毒會隨環境而改變,台灣屬亞熱帶,四季如春,輪狀病毒在適應台灣環境後,不僅秋冬,春夏也出現不少感染案例。尤其集中於6~24個月大的寶寶,年紀越小感染病毒狀況越嚴重。張桓院長表示,輪狀病毒的生存與否,跟溫度有關,在溫帶國家,因氣候四季明確,因此輪狀病毒的感染也具明顯季節性。台灣位屬亞熱帶,因此四季都有可能感染輪狀病毒,只是病例在夏季明顯較冬季少。
 
誤會指數:
【謬誤5】一直腹瀉,就是感染輪狀病毒?
【導正】許多病症都會出現腹瀉的狀況。

張桓院長指出,寶寶腹瀉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分為下列4類:
【病毒感染】寶寶在發牙時期,最常出現的舉動莫過於「吸吮手指」,同時寶寶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喜歡東摸摸西摸摸,看見東西就喜歡抓,甚至抓到東西就放進嘴裡咬。這些看似平常的小動作,卻隱藏著莫大的危機,往往細菌、病毒便趁機而入,引起寶寶腸胃的不適,造成腹瀉的現象。其中,輪狀病毒就是造成急性腸胃炎的病毒之一。

【疾病併發】少數寶寶有先天腸道營養吸收不良的狀況,也較容易產生腹瀉。另外,內分泌失調的疾病,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也會使腸道蠕動加快,造成腹瀉。

【飲食因素】有些寶寶會對部分食物產生過敏,也會出現腹瀉的狀況。

【心理因素】當寶寶的情緒太緊張或不安時,也較容易引起腸道的蠕動加速,造成腹瀉。


 
誤會指數:
【謬誤6】腹瀉會脫水,只要一直喝水就可以?
【導正】飲用過量的水,可能會造成水中毒。

輪狀病毒感染多發生於2歲以下幼兒,張桓院長指出,主要症狀包括發燒、嘔吐、腹痛、腹瀉,半天內可能連續嘔吐3~4次,或一天內腹瀉高達10~20次,且便樣呈水狀帶酸味。嚴重時還會導致脫水、休克、抽搐等,需住院治療。

多次腹瀉可能導致嚴重脫水,極可能造成休克死亡,曾有家長因為寶寶一直腹瀉,擔心他會脫水,就拼命給寶寶喝水,最後卻因水中毒而回天乏術。張桓院長表示,在補充水分的同時,也要注意電解質的平衡。但是也不建議家長讓1歲以下寶寶飲用市售的運動飲料,因為在腹瀉期若以適當糖鈉比例(約2比1)的電解質液,可促進腸細胞對水分及電解質的吸收至血液循環中。而運動飲料因其含糖量過高,會增加腸管內滲透壓的負擔;且其含鈉量甚低,可能引起低血鈉的電解質不平衡。一般運動飲料的糖與鈉,比例可高達10~15比1,所以無法促使腸細胞發揮主動吸收的功能。因此,建議家長讓寶寶飲用專用的口服電解液。


誤會指數:
【謬誤7】只要口服過疫苗,就不會被感染?
【導正】沒有任何疫苗是提供100%的保護力。
目前輪狀疫苗有2種,分別為口服2劑及3劑。張桓院長表示,這2種疫苗的效果都達95%以上,以2劑疫苗為例,建議分別在寶寶2個月及4個月大時口服,便可再到達疾病高峰期的月齡前,及早給予寶寶保護。而目前輪狀病毒疫苗在上市初期,還是採用自費的方式。若是以接種時程及價錢來考慮,口服2劑疫苗,除了可以提早獲得適當的保護,價格上也較佔優勢。
 

最後,張桓院長呼籲家長,千萬不要輕忽輪狀病毒疫苗,一般在寶寶6周大之後就可以進行口服疫苗,並且要在6~8個月大(因疫苗藥廠而異)之前完成所有劑量,這樣才能夠讓寶寶,在罹患輪狀病毒的高峰期(6個月大到2歲)之前,就獲得絕佳的保護力,並可防止100%的住院,減少96~98%的嚴重症狀。藉由疫苗的接種,將大幅減少寶寶感染的機率。面對輪狀病毒,除了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外,口服疫苗是相當重要的一環。